2010年8月11日星期三

恭喜瞻禮:聖母蒙召升天……

主內弟兄姊妹:

恭喜瞻禮:聖母蒙召升天……

我們看見了自己的將來;這是天父的恩賜,基督的救贖,聖神的力量。

「如果那使耶穌從死者中復活者的聖神住在你們內,那麼,那使基督從死者中復活的,也必要藉那住在你們內的聖神,使你們有死的身體復活」。(羅8:11)

彼此代禱!

羅國輝神父


奉上參考資料

 

聖母安眠(蒙召升天)聖像畫介紹

天主之母在門徒的圍繞中,安息床上。

聖母肉身蒙召升天的過程,見於坐於寶座的聖母,在彩環中,由天使簇擁升天。

聖母安息於床上是十字形的橫臂,而站著的耶穌是十字形的縱臂,構成一個十字架,以示基督藉十字架戰勝死亡,救贖了人類。

在彩環中的基督,接納並擁抱聖母的靈魂。

眾宗徒、主教、婦女……代表著教會,同心合意敬禮天主之母;教會一直以來,都慶祝和敬禮聖母的蒙召升天,且在聖母身上,看到基督的逾越奧蹟將在自己身上圓滿完成。


聖母蒙召升天節 (八月十五日)的歷史
 
 
在耶路撒冷與白冷之間的啓迪瑪(Kathisma),相傳是聖母臨近產期與若瑟赴白冷登記途中曾歇息的地方,在厄弗所大公會議(431年)之前,該地已在八月十五日慶祝「瑪利亞天主之母」節,誦讀有關耶穌誕生的福音(路二:1-7),說明了聖母敬禮的背景是以救恩史基督奧蹟為主流。

厄弗所大公會議基於肯定耶穌是真天主又是真人,宣認瑪利亞為天主之母的信理。此後聖母敬禮便在各地蓬勃發展起來。約於第五世紀末期,耶路撒冷也在八月十五日慶祝「天主之母」節,不過地點是在革責瑪尼山園附近,相傳為聖母墓地所在之處舉行,且在其上築有聖堂。於是,八月十五日原為天主之母節,在耶路撒冷漸漸變成為「聖母安眠節」。莫理斯皇帝(Maurice)在位期間(582-602),將此慶節引申到他所轄治的範圍。

聖母安眠節在七世紀傳入羅馬,教宗息澤伍一世(Sergius I, 687-701)加上遊行慶祝,七五零年受法國影響的羅馬禮書稱之為「瑪利亞蒙召升天節」。但經文內容乃一般紀念聖母的通用經文而已。

實際上聖母去世升天的史料並不詳盡,出現在五世紀的一本偽經「童貞瑪利亞升天錄」始有聖母去世,及身體靈魂一齊升天的描述,其後的教父則在講道中屢有提及,尤其是若望‧達瑪森(+749)更將之發揚光大。到第七至第八世紀時,羅馬額我略禮書在彌撒遊行前的經文闡釋了「聖母蒙召升天」的思想:「主啊!今天為我們是可敬的節日,天主聖母在這天接受了暫時的死亡;你的聖子、我們的主由她誕生,所以她不能被死亡的鎖鏈所困擾。」

中世紀時期,有關聖母肉身是否升天有不同的見解,偽熱羅尼莫書信謂聖母身體不朽,但是否已升天則緘口不言,偽奧斯定訓導錄及烏蘇阿殉道錄認為聖母屍體下落不得而知,不願把傳奇予以肯定。許多隱修院及公共祈禱都採用烏蘇阿殉道錄,而偽熱羅尼莫書信則被列入日課經裡。

持相反說法的,是十二世紀託名奧斯定的一篇論著,依據理性相信聖母身靈升天。此意見在十三世紀後被士林學派神學家接納。聖多瑪斯認為出於土而歸於土的咒詛不牽涉瑪利亞,因為她靈魂肉身一起蒙召升天。

這意見歷經若干爭辯之後,至教宗本篤十四世(1740-1758)宣佈瑪利亞升天為可靠意見,一九四六年教宗庇護十二徵詢全球主教的意見,在幾乎一致同意下,遂於一九五零年,頒定「童貞瑪利亞靈魂肉身蒙召升到天國的榮耀」為信理。

歷史上此一爭論的重點不在瑪利亞是否蒙召升天,而在她的肉身是否也升天;這爭論的基礎是靈肉二元說,倘若我們採用另外的(或聖經的)人學觀點,則這些爭論也許不存在。

一九七零年羅馬彌撒書聖母蒙召升天節的頌謝詞說明了聖母蒙召升天的教會性及末世意義:「童貞瑪利亞今日蒙召升天,是你教會要達到圓滿境界的開端和形象,也是你子民在人生旅途中,確切希望和安慰的憑證。」故此,聖母蒙召升天給我們揭示了基督逾越奧蹟在人身上的最完美效果,鼓勵我們去分享聖母所達到的光榮,一如在集禱經所謂:「你賜給了你聖子之母靈魂肉身天國的光榮,願我們也以天國為人生目標,得與她同享榮福。」


(錄自《敬禮聖母彙編》,教區聖母年籌備委員會,1987年,53至55頁)


聖母蒙召升天的意義


聖母蒙召升天信理不僅告訴我們,聖母身靈被提升天,從此以後在聖父與聖子之前,不斷為人類代禱;在天上,她成為普世人類的母親。最主要的,在聖母蒙召升天這件事上,信徒可看到一個得救人性的美麗,不染纖塵,光華奪目。天主創造人,本來就願意人達到這極其美麗的境界。人性雖然因罪而受損傷,但因著耶穌基督的救贖,人性仍有可能恢復它受造時的美麗,肖似完美的天主。聖母蒙召升天的信理是要告訴人,聖母已因基督到達了圓滿的得救境界;救恩不僅進入瑪利亞的精神,亦滲透她的肉身,這救恩改變了她整個存在的形態,使她進入了完全的榮耀之中。聖母是最完美的得救者,這是她一生努力與天主恩寵合作的後果。故此,信徒應效法聖母,與天主的恩寵合作,使人性日漸臻於完美,趨於至善。


(錄自《敬禮聖母彙編》,教區聖母年籌備委員會,1987年,42至43頁)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